学科设置
  • 控制科学与工程

     大红鹰dhy2288控制学科由我国控制先驱张钟俊院士创建,最早可追溯到 1943 年的交大电信研究所。张先生招收的陈珽、童世璜、万百五等研究生,后来均成为著名系统控制科学家。本学科在改革开放后成为首批博士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培养出龙乐豪院士(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杨广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冯大淦(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张峥(辽宁舰首任舰长)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长期秉承学科发展内涵,前沿研究与应用牵引并重:学科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继 2015 年复杂网络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后,预测控制、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的基础研究成果又连续在 2017、2018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智能自主系统、医学图像处理与智慧医疗等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开发智慧炼油、无人车、消毒机器人、海上救援系统等,为大型工程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生源与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学科率先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培养”的培养模式,始终将科研原始创新、高水平队伍凝聚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协同发展,以通过不断突破世界科技前沿汇聚高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己任,坚持需求导向,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学研创递阶上升的实践创新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生源质量始终位居国内前列,践行“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全方位育人理念,形成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局面。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积极促进学术共同体建设:学科已建成一支名师荟萃、布局合理的“金字塔”型师资队伍。现有外籍院士1名,IEEE/IFAC Fellow 4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其他省部级以上人才21人。学科创办Int. J. SCIP 国际期刊,多名教师担任学科领域学术团体及刊物重要职务,学科教师获2020年IEEE 控制系统协会最高奖,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学科教师担任 IEEE非线性系统与控制技术委员会主席、亚洲控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专委会主任等职及45个国际期刊编委,在国际学术前沿发挥作用;担任IEEE-IES工业信息学技术专委会主席,牵头制定IEC国际标准;建设“自动化与航空航天”CAA 科普基地,担任10余个上海市科普基地专家,为提升全民科技素质,建设学术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学科方向创建于1958年,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批国家双一流学科。学科方向有理论与软件、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学科前身电机专业培养了以夏培肃院士、个人电脑先驱王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大师和业界领袖。建立学科后培养了梅宏院士和两次哥德尔奖获得者滕尚华、茅道临、陆益民、杨元庆、徐立等一批精英人才。2021年国际知名QS排名、CSRankings排名均列国内第3。


     学科特色彰显,研究实力卓越。本学科形成了并行与分布计算、系统软件、密码学与计算机安全、智能人机交互等优势学科方向。拥有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3项。在高吞吐量云计算、后量子公钥加密、操作系统内核安全、情感脑机接口、复杂场景下行为视觉理解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研究成果。第五轮学科评估期内新增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共计发表CCF A类论文607篇。


     一流名师荟萃,青年才俊辈出。实行了长聘体系,引育并举,形成了一支名师荟萃,青年才俊辈出的师资队伍。第五轮学科评估期内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22项。现有海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名,IEEE/IACR Fellow 5人,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45岁以下教师获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比率达49%,海外博士学位占56%。有5名中青年教师分获科学探索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和青橙奖等。


     学术精英摇篮,业界领袖沃土。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设立以计算机科学家为培养导向的致远荣誉计划和以人工智能卓越人才为特色的吴文俊荣誉博士班。学科培养了一批学界精英人才和业界领军人才。学科生源优异,博士生双一流高校生源占96.1%,硕士生双一流高校生源占93%。评估期内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国际数模竞赛特等奖等13项国际大奖和挑战杯特等奖等100余项国家级奖项。


     国际声誉日盛,社会影响广泛。担任一批本领域重要学术兼职,包括IEEE Trans. Sustainable Computing主编,AsiaCrypto指导委员会主席,SOSP’17大会主席等152人次学术期刊和会议任职。参与国家发展规划和决策咨询,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咨询专家。应用视觉人物行为理解和语音对话技术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撑。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为宁夏大学、西藏大学等西部高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 电气工程

    电气工程学科源于1908年创设的交通大学(时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电机专科,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上最早建立的电气工程学科,从而开创了我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先河,成为我国电工学术策源地和电机工程师摇篮。


     电气工程学科现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6年批准),并设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批准),并于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学科下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及其新技术五个二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近年来,学科以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为抓手,积极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有机融合以及技术转化,大力开拓全新学科生长点。解决了先进电工材料与超导装备、风电与储能装备、智能电网规划与控制运行、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智能高压成套装备等领域的有关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形成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各项科教指标显著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成功进入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之列。2021年QS全球排名第25位。


     师资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顾毓琇电机工程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国家优青获得者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3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6人、上海市青年扬帆计划7人。


     学科始终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办学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万名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杨嘉墀、邹韬奋、张钟俊、汪耕、唐任远、王平洋、茅忠群、董增平等。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2007年电气工程本科专业首批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专业认证,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类特色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首批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2014年于国内电气学科领域按照“华盛顿协议”率先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海内外著名学府与科研院所的一大批知名学者被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已与境外数十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等。


  •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源于 1908 年老交大电机专科。百年来,培养了杨嘉墀、张煦、陈敬熊、陈俊亮、李乐民、赵梓森院士等一大批杰出专家学者。是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教学基地。现有专任教师 108 名,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IEEE Fellow 等中坚力量 26 人,其中2016-2020年新增IEEE Fellow2 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5 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 8 人。 2021 年 QS 全球排名第 25 位。


     本学科以培养数理扎实,融合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突出、科研视野宽广的学术精英和实践能力强、服务国家重点行业的卓越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实施“IEEE 班”“储英”“致远”等荣誉计划,本校生直研占比和外校生( C9 和学科前三高校)直博占比均超过 90%;与密西根大学、巴黎高科等联合办学,与华为等设立联合研究中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参与国际通信前沿科技竞争。2016-2020年,9 名博士生获通信、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图像图形等国家一级学会优博论文,授权国际专利 42 项,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及国际重要学术奖励 33 项;推动实践育人,开展百余项社会实践,足迹遍布 15 个中西部省份,40%毕业生到华为、中电科等行业重点单位就业,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本学科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发展理念,坚持协同创新,聚焦“融合媒体通信、光通信与光传感、移动计算通信、遥感导航信息处理”四个学科优势方向,提出创新思路,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原型系统,引领和支撑国家重点行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无线广播与宽带网协同传输协议架构,14 项标准必要专利( SEP)进入国际首个网络化广播标准(美国 ATSC3.0),形成新一代广播技术全球影响力;智能锁模光纤激光器成果入选 2019 年全球光学进展;提出光电协同信息处理新架构,研制出国内首套光电协同星载 SAR 原理样机;主持上海市北斗导航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建设,建成标杆性北斗产业第一园。2016-2020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7 项、课题 22 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19 项、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 22 项,到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 4.56 亿元。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部级特等和一等奖 7 项。

  •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 1908 年设立的交通大学电机专科,2001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6 年获国防科工局批准建设国防特色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现主要研究射频电路与天线、高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器件与集成以及纳米电子器件与微系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已基本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电子与电气工程学科在 2021 年 QS 学科排名中位于全球第 25名,工学学科入选全球 ESI 万分之一学科。本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


     本学科师资队伍实力强。现有专职教师 106 名,98%具有博士学位,80%具有海外经历;有中科院院士 1 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1 名,IEEE 会士 4 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 9 名,973/173 首席 5名,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 18 名;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 1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


     人才培养质量优。本学科来自双一流高校博士生源达 92%、硕士生源达 94%;培养的博士生在读期间平均每人发表 IEEE 刊物或影响因子超过 3 的刊物论文 2 篇,先后获得 3 篇全国优博论文和5 篇提名。近 5 年,本学科毕业的研究生当选中科院院士 1 名、全国劳模 2 名。 2018 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 1 项。科学研究水平高。近 5 年主持科研项目经费超 7 亿元,新增主持经费过亿的国防重大项目 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7 个、国防基础加强项目 3 个;在自然子刊、 IEEE 汇刊、 ISSCC、 IEDM等著名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 400 余篇,成果打破国外垄断,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和重要型号装备研制,入选 2020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科研教学条件好。本学科现依托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 个国防类)、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投资共 2 亿元建设的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校级工艺平台。


     国际学术影响大。连勇担任 2017 IEEE CAS 的学会主席和汇刊执行主编(亚洲第一位);毛军发担任 2015 IEEE 会士委员会委员(中国大陆学者首次);创办了国际上第一个 IEEE 试点班和国际英文 SCI 源学术刊物《微纳快报》,最新影响因子位于国内高校刊物第一,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


     展望未来,本学科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根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以国际化争国内领先,以中国特色创国际品牌。

  •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源于 1913 年交通大学电气机械科。1958 年,由校友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院士建议设立精密仪器专业,原校长朱物华院士担任首位系主任。所在的电子电气学科群 2020-2021 年 QS 世界排名第 29名。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瞄准学科前沿,引育并举,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长聘师资体系建设,建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48 人,47 人具有博士学位,30%为海外博士,其中国家级、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 6 人次。


     本学科以科技发展国际前沿引领学术方向,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全民健康的需求为牵引,形成了纳米智能诊疗仪器、精密仪器与智能系统、测试技术与仪器工程、先进传感与信息处理等主要学科方向,并有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中心等 3 个国家级和 5 个省部级平台支撑。深厚的仪器领域学术积累及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显著的学科特色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探索全新可变 DNA 分子机器,以第一作者在 Science、 Nature Protocols 发表论文 2 篇;在病毒快检、肿瘤早期诊疗仪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研制出国际首台全自动微阵列聚焦电泳仪,通过 CFDA 认证并获得数千万元产业化融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技术,研制出激光位移传感器应用于我国首颗精致高分试验卫星,保证了卫星位姿载荷控制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研发的新型无线无源传感器批量用于国家电网、中石油等大型国企的重要设施。


     本学科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学术精英和技术领军人才为己任,具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核心课“检测技术”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建有全英文课程体系。2016-2020年,学生获 IEEE 超声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6 项、提名奖 1 项;获学会优博论文奖 1 项、提名奖 1 项,上海市优博论文 1 篇。显著的培养成效和学科优势吸引并保证了稳定的高质量生源,超过 90%来自双一流高校,近 20%的留学生来自发达国家。


     本学科涌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多位教师担任科技部、基金委、军科委等领域发展规划专家、以及多个协会或者学会的会长、理事长及副理事长。依托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吸引来自普渡大学、萨拉戈萨大学等海外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与外籍特聘专家 W. Parak 在 Science 合作发表论文。

  •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而设立的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授予“工学”学位。2000年10月,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支持下,大红鹰dhy2288成立国内首家学院建制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单位,2016年获得首批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9月,入选中央网信办的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2019年10月,成为首批网络空间安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站单位。2021年2月,信息安全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拥有和积聚了一批包括两院院士、IACR Fellow、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在内的有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拥有包括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可扩展计算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商用密码检测(上海)中心、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监控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


     本学科对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需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熟练掌握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人工智能安全与信息对抗等相关专门知识,具有较高的网络空间安全综合专业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承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工程管理工作。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密码科学与技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软件与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安全与区块链等。

  •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大红鹰dhy2288是国内最早开展集成电路技术研发的高校之一,在我国集成电路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担负起重要使命。2003年成为国家首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示范微电子学院,2021年成为国家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单位。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国际集成电路学科发展趋势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国家急需、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


    本学科现有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非硅微纳集成制造”服务平台等科研基地。在异质异构集成、集成电路设计、微机电系统、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方向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已承担多个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技奖2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5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等。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98%具有博士学位,81%具有海外经历;有中科院院士2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IEEE会士5名,国家特聘专家3名,国家级人才计划6名,973/173首席5名,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9名;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同时,根据集成电路专业特点,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化和产业化特色的校企联合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面,秉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育人平台,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质量建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创“芯”大赛中多次捧得最高奖项。深化产教协同育人,与海思半导体、澜起科技、格科微、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虹集团等领军企业合作,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坚力量。